2013短宣心得(女雅)
一切上帝掌權(鄭秀真)
大同國小輔導主任 鄭數華
大智國小輔導室 江惠娟
台中國小校長感謝文章
台中國小黃倩瓊老師
在神的恩典裏更新蛻變
東江短宣心得(芳瑜)
東江短宣心得
福音隊員見証
恩典滿滿
神差派我來收割莊稼
參加東江東河短宣後感想
生命教育紀實
最有價值的付出
感謝我們的好鄰居
品格教育與生命教育
在神的恩典裏更新蛻變
愛與希望的所在
2015東江、東河夏令營 服事心得
2015東江、東河夏令營 服事心得
台中千人踩街遊行 跨宗派跨族群宣告耶穌復活
忠孝路長老教會獻新堂 不僅看見神的榮耀,更感受愛的真諦
喜樂豐盛之旅:同心合一、樣樣都有
2015東江、東河夏令營 服事心得
高雄福氣教會社區事工觀摩分享
高雄福氣教會社區事工觀摩分享
小組福音出擊─集集教會見證分享
主說是我,我會牽著你的手做!
李庥牧師對台灣的貢獻與精神省思
 
李庥牧師對台灣的貢獻與精神省思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院牧部主任
潘稀祺牧師

年少求學歷程
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1840年9月14日出生於英國蘇格蘭坎布雷島(Cumbrae)的密爾堡(Millport)。他在格里諾克(Greenock)就讀小學,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15歲得救信主。
李牧師曾經擔任過布商的特別助理。1859年到格里諾克北方的自由教會學校擔任教職。經過兩年的熱心教學服務之後,1861年進入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研讀3年。畢業後,因為嚮往到台灣當宣教師,就到英國倫敦長老教會神學院就讀。



踏上宣教之路
1866年11月10日,馬大闢牧師(Rev. David Masson,1838-1866)受派到台灣宣教,在旅途中因與朋友在甲板上交談,被一陣滔天巨浪捲走,不幸在南中國海殉難。
台灣的宣教事工急需牧師協助,英國海外宣道會另揀選李牧師,1867年6月17日,當他三年級結業時,被按立牧師,任命派駐前來台灣。
1867年7月1日,李牧師與伊麗莎.庫克(Eliza C. Cooke,1828~1902年)小姐結婚。7月14日,他們搭Gresham號上船,經過一百多天的航程,12月13日抵達打狗。


對台灣教會的貢獻:
李牧師在台宣教短短12年,卻建立了十多間教會,他對台灣宣教貢獻良多:

1.領導打狗中心,全力以赴
馬雅各醫生回到台南,打狗宣教區就由李牧師承接,他開始重整旗後醫館,邀請萬巴德醫生(Dr. Patrick Manson)看診,黃嘉智長老負責拿藥。1969年1月31日,李牧師把受損的埤頭禮拜堂重建。另以屏東的「阿里港」為福音新據點,開始拓展教會。
在短短數年內開設了:阿里港(1869年)、東港(1870年)、阿猴、竹仔腳(1871年)、杜君英、鹽埔(1872年)、加蚋埔、楠仔坑、橋仔頭(1873年)、南岸(1874年)及建功庄、劉厝庄、琉球(1879年訪問該地)等多處教會。


2.巡視府城山崗,不怕勞苦
李牧師除了牧養打狗宣教區,他還要去巡視馬雅各醫生開設的府城教會與山崗教會,包括:木柵、崗仔林、柑仔林及拔馬,均位於府城東方的山崗,而且都是西拉雅族部落。
他為了傳揚福音,每天早出晚歸,不辭勞苦,即使遠途跋涉到中、南部平埔部落,甚至到山區,致使身體勞累、生病,也不會失落、消極,而放棄宣教的工作。


3.關懷巴宰族群,引人信主
1871年9月11日,馬雅各醫生和李牧師首次前往中部視察教會,歷時2週。在大社施洗男、女信徒共10名。
1872年3月24日禮拜日,李牧師、德馬太醫生與馬偕牧師前往內社施洗30人,大社有15人受洗。31日禮拜日前往埔社,上午300人,下午350人參加禮拜,其中有22名受洗,並舉行聖餐。
這次中部教會的巡訪,李牧師與馬偕牧師二人初步決定,要以大甲溪為界,溪北為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區,溪南則為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區。


4.培育傳道人才,成為忠僕 
李牧師非常重視傳道師的培養與訓練,1870年2月在旗後創立「傳道師養成班」。這些學生時常跟隨李牧師到處佈道,個個都是宣教開拓期的傑出傳道者。
1876年台灣府與打狗兩個宣道區合併,旗後的學生遷移到府城成立大學。李牧師在大學裡教授舊約概論,並在上天文學的課程時,讓學生以大型望遠鏡觀看木星、土星及月亮的形狀,也有全套大箱型的照相機。
李牧師教學非常認真,常研讀台語漢文;夫人常到教會教白話字,李牧師設立杜君英和南岸客家教會,他是第一位會說客語的宣教師。


5.踏查東部宣教,關懷信徒
1872年,卑南族的頭目來旗後醫館,由萬大衛醫生(Dr.David Manson)給於醫治。隔年有一位卑南族少女的腳,被連多馬醫生(Dr.Thomas Rennie)截肢手術醫好。他們就熱誠邀請李牧師前來後山,同時南部左鎮、溝坪教會信徒搬遷到後山成廣澳,他們親人渴慕真理,希望李牧師來關心他們族人的信仰。
李牧師於1875年3月15日由阿里港教會的長老陪伴,搭船前往後山探訪;4月3日到達台東,訪問卑南族頭目,受到部落款待,8日到成廣澳平埔八社,沿著東海岸部落探訪,11日到彭仔存,受到西拉雅族會友的熱烈歡迎。翌日是禮拜日,就在頭目家的前院作露天禮拜,許多人前來接受基督的福音。李牧師於4月23日返回打狗,完成第一次東台灣的宣教之旅。


6.籌建女子學校,夫婦投入 
李牧師夫婦對於「男尊女卑」,女性不被重視,深表同情,特別是對「女性纏足」的惡習心存不捨。1879年6月11日請求教士會設法建築女學的用地,因為他要奉獻該建築費用,因此積極開辦「女學」,唯一的入學條件就是「纏足大解放」,勇敢向台灣社會提出挑戰。
雖然李牧師在女學尚未成立就罹病過世,但牧師娘繼承遺志,1880年2月26日,英國女宣道會指派李牧師娘為第一位台灣女宣教師。
台灣教會的女宣事工從此正式展開。她也開始規畫建設女學,除了自己奉獻三百英鎊建設校舍外,又要負責籌募四百英鎊來增設姑娘樓。
1884年7月中旬,台南女學校舍及姑娘樓在新樓的東南方建築完成。1887年2月14日女學正式開學,共招收18名學生,這是長榮女中的前身。


佳美典範 後人榜樣
羅馬10:15-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李庥牧師一生為人忠誠,熱心服事,他的佳美的風範令人效法與學習:


一、宣教動力,來自禱告
李牧師確信禱告能帶來祝福,因此他養成一個很好的禱告習慣。
1867年12月13日李牧師夫婦在打狗登陸,馬雅各醫生記載:「初見面時,他就邀請我們一進到打狗禮拜堂的二樓住所禱告說:『啊!現在讓我們一同獻上謝恩吧』。我們跪了下來,而李庥牧師全心向上主獻上感恩的祈禱,感謝神的仁慈和悲憫,讓他們順利熬過這趟艱苦的旅程,以及讓他有機會得以來此貢獻他的微薄之力。」
馬雅各醫生說:「李庥牧師實在是一位愛祈禱的宣教師」。
李牧師經常出去探訪會友,每到一個家庭之後,必定先關門禱告,為信徒代禱,聲音激動感人,然後才出來與信徒交談。這樣的推動禱告事工使得教會迅速建立起來。

二、賙濟貧困,視人至寶
李牧師出外巡視教會、探訪會友,總是會隨身攜帶物品及藥品。若是帶些茶與乾糧一定會與同工分享。如果遇到貧窮或病痛的信徒,就會給於救濟,而且吩咐他們不可將此事告訴別人。
李牧師把每個人視為上帝的寶貝,不可輕看,更要用心關懷,引人歸主。

三、生活儉樸,刻苦耐勞
在交通不便的時代,為了要傳揚福音,李牧師必須經常爬山涉水,雙腳步行奔波,因那時候沒有腳踏車、輕軌車、火車…等;所以腳底長水泡是常有的的事。他經常如此疲累,卻從不抱怨。他經常與農夫們一起吃簡單的飯菜,包括:蕃薯籤飯、蘿蔔乾、破布子,過著儉樸的生活。
李牧師為了宣教的使命,鞠躬盡瘁,在侍奉疲累時躺下草埔休息,也未看見臉上帶愁容,也未曾聽見嘴上發怨言。他的宣教精神有如使徒保羅:「為了福音的緣故,受到敵人逼迫、關監獄、都甘心樂意,甚至在牢獄傳揚福音,歌聲讚美主。」


英年早逝 妻承夫志
李牧師於1879年9月20日瘧疾復發,高燒不退,引起肺部瘀血。雖然經新樓安彼得院長竭力搶救,但仍不敵病魔侵襲,於9月29日下午3點45分,蒙主恩召,享年39歲。隔天安葬於打狗英商公共墓園。
李牧師娘為了繼承丈夫的遺志,致力於女學之創校,並繼續為婦女宣教事工而付出,繼續留在台灣宣教。
1884年6月13日,李牧師娘因為生病回到英國休養,結束台灣的服事。1902年2月21日,病逝於英國,享年74歲。
李牧師夫婦同心為主服事,用盡一生奉獻在宣教事工,誠如巴克禮博士所說:「寧願累倒,不願朽壞」。他們的佳美腳蹤,令人感佩與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