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充滿盼望 讓教會成為教會】
王武聰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20:19-22 今天你我眾兄姐是站在忠孝路教會歷史的轉捩點,60年一甲子是一個年代的結束,也是另一年代的開始。教會在創設之初,創會前輩王秀英長老爲教會訂下一個努力的目標,期待忠孝路教會成為「模範教會」,在本會牧會30年的前任呂春長牧師在設教三十週年特刊上說:「模範就是做榜樣的意思,我們這個目標並沒有絲毫的自高、狂傲,而是要像主要我們基督徒(教會)做世上的光,地上的鹽,一樣的自然,更是理所當然。」 我們感謝歷任牧者和許多信仰前輩,在教會開拓成長的過程默默的耕耘,流淚的撒種,無怨無悔的付出,朝著開拓前輩所期望的目標在邁進,並且爲我們留下許多佳美腳蹤,累積許多的屬靈資產。這二十年來又在資深朱國材長老的異像遠見中擴張了教會的帳幕,並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上帝以非常奇特的方式,讓我們完成了建成堂區的新堂建築,這是我們作夢都沒有想到的。如今忠孝路教會承接了信仰前輩豐富的無形屬靈資產,並領受上帝所賜在台中市眾教會中最豐富的有形產業-土地大、地點佳、建築美。 當我們從上帝和歷任牧者,信仰前輩領受這麼豐富產業的時候,相對的,我們也承受了宣教的使命和責任的託付,在這年代更替的轉捩點,我們該有的認知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我們可從舊約猶太教會更新轉型成新約初代教會得到學習。 猶太教會上帝的選民從上帝領受豐富的屬靈資產,但卻在恩典中墮落了,他們的敬拜儀式化,只有固守律法條文,卻沒有實質的信仰生命,這是有歷史性的教會普遍的情形,何等值得我們警惕。 然而耶穌時代的猶太教會如何更新轉型成令人羨慕的初代教會呢?乃是經過兩道手續:
今年我們教會的主題:「讓生命充滿盼望 讓教會成為教會」,就是期勉眾兄姐在這人心充滿不安的年代,讓我們透過教會生活,互相關懷、彼此代禱,不斷與復活的主耶穌相遇,讓我們首先經歷信主的平安喜樂,使我們的生命充滿盼望與活力,如此才能吸引人渴慕福音。接著透過不斷的渴慕追求、信仰造就,經歷聖靈的更新與大能,將教會建造在穩固的磐石上,陰間黑暗的權勢就不能勝過它。 願我忠孝路教會兄姐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與復活主相遇,不斷經歷聖靈的大能,好讓我們的生命充滿盼望,使我們的教會成為上帝榮耀的教會。
【忠孝路教會分設當初】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忠孝路教會從民族路教會分設已有二十年。回憶光復當初柳原教會由政府接收一間日本基督教會,就是現在的民族路教會,接收當初並沒有馬上分設另一間教會,只讓TKC(青年團契)在那裡聚會有年餘,然後才分設一間民族路教會。首聘邱天登牧師為第一任牧師(一九四八年三月》當初聚會的人每次有一百名左右。一九五一年邱牧師離任,續聘鄭泉聲牧師為第二任牧師。教勢日漸興起,不到數年,民族路教會已有每次二百名以上的聚會,會堂是原本的日本基督教會,已容納不下,每次聚會時慢來的會友要坐在禮拜堂外的補助椅子,當時的長執尤其是朱天進長老熱心計劃想在南臺中方面購買土地建設教會,首先尋找一間復興路公賣局左鄰(現在的天主堂),該所當時是軍隊在使用,有意要讓給我們建設教會。交涉數次,因價格太貴,只好另再尋找一間,就是現在的忠孝路教會現址。該所當時是日產,是日本人的舊瓦窯工廠,那裡有一棟日式的舊房子及一棟如禮拜堂大的工寮,其他是一大遍的草坪及一條髒水溝。那裡是很多蛇及各種的野蟲生長的自由天地,都沒有人到的荒埔,房子及工寮歷久失修已不堪使用,但在這裡建設禮拜堂是非常適合的。我們就向市府交涉購買土地事誼,可是附近的住民聽到我們要購買該地,就於半夜在該地隨便種了很多甘諸及蔬菜類,待我們從政府正式購買該地辦妥的時候,為了地上物的問題鬧得很不愉快,最後只好以高價賠償他而解決此問題。 於一九五四年九月特請柳原教會的劉振芳牧師主持在此地舉行建堂的破土典禮,又在該典禮中請當時最有為最優秀的青年林東薰(當時是執事,現任長老又是總會青年處處長又是盛香堂的工廠負責人)及蕭清芬(當時是TKC委員,現在是神學博士,現任臺南神學院院長》兩人埋基礎石,同時懇求上帝給我們在此地建設上帝的教會在石磐上,使其薰芬的名聲透到偏地,不久就開工。 當時忠孝路教會的後面的一大遍土地是中央電影公司(是現在的中運貨運公司)該公司在那裡建築二棟非常大的拍片的房子。他們知道我們在這裡要建堂就聯絡市府的建設局通知我們不能在這裡建堂,理由是會影響他們的錄音工作,不得已在一九五五年四月即停工,當時我們也用許多的人及方法說明在此建堂是不會妨害錄音工作,並且大家非常迫切懇求上帝替我們解決目前建堂的難題,如舊約以斯拉四章十七~二十四節17~24所寫一樣猶太人從巴比倫復國時得王的允准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時遇到反對派的陰謀而停工。但上帝有聽當時人的祈禱,去解決難題,果然上帝也垂聽我們的祈禱,用非常巧妙的方法替我們解決這難題,即不久該電影公司有連續兩次的大火災,二大棟的拍片建築物及裡面所安裝的許多機械全部付之一炬,當然我們不喜歡人的損失,但電影公司經此火災後已不能在此拍片了。 在一九五五年八月即准我們建築倉庫一棟及牧師館一棟(現在的青年活動中心)該倉庫可以容納一百五十名的禮拜堂。雖然不是正式的禮拜堂,但我們已有地方可以聚會我們就非常感激,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三日在此倉庫(即教會)舉行開幕典禮。當時就聘請民族路的副牧廖懷義牧師為此倉庫教會的第一任牧師,當時教會的名稱為東聲教會。分設當時的長執有王秀英、溫仁和兩名長老及林東薰、林月錦、林玉珠、孫成章、林萬金等五名執事,普通主日禮拜的聚會有一百二三十名的出席,當時的會友是住在南臺中一帶,由鐵路為界的人屬此教會(但不是硬性的規定》我們切望還有一天能有一座正式堂皇的禮拜堂,不久中影公司將該地全部售予中連貨運。我們藉機會再度申請建堂事誼,這次很順利進行,此禮拜堂是我們教會賴錦桐執事傑出的設計,又由柳原教會的吳清塗長老承建的。此建堂的費用全部由許鉗先生及王秀英長老兩人奉獻建成的,感謝上帝。上帝特別賜恩許先生伉儷有良好經濟的基礎又兼上兩人有為主甘獻的精神來完成建堂的工作。 一九五九年九月因東聲教會的名稱有很多不方便的起見,故改為忠孝路教會,又一九六○年一月忠孝路教會昇格為堂會。 忠孝路教會經過這許多的困難,但上帝時常與我們同在,做我們的藤牌保護我們。感謝上帝的鴻恩。 又此後不久由徐耀勝執事設計的牧師館,此全部費用也由盧喜久、盧辰伍兩姐弟的捐獻建成的,感謝上帝。願此間教會在南臺中能做一盞光明的燈台來榮耀主的名。(本文刊登於忠孝路教會設教20週年紀念冊)
【媽媽合唱團】
許王秀英長老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忠孝路基督教長老教會由民族路母會分設出來已有廿年。最初,新教會只擁有四、五十戶的會友,而且教堂是由原土地舊房子的木料改造成,經濟上及女宣會員們仍和民族路母會合併,不另外組織,這並不表示自己不能獨立,而是母會捨不得我們離開的關係。 本人自分設以來,即擔任女宣會長至二年前才退休。回想這廿年間曾舉辦過各種活動,如心理衛生演講、法律知識演講、料 理、插花講習會及音樂戲劇表演等都是非常有意義且能增進知識、技能的活動。其中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組織「媽媽合唱團」。「媽媽合唱團」成立於民國六十一年九月。起初是我意識到各位做母親的姊妹必需在家裏引導自己的兒女做家庭禮拜,如果這些母親不會吟聖詩怎麼來引導呢?於是發起大家規定時間一齊來練唱,由聖詩第一首開始練習到一百多首,原只期望各位母親能學會吟聖詩以便帶領兒女做家庭禮拜,純粹是基於做禮拜的需要,沒想到因而播下媽媽合唱團創立的種子。 吳夢麟牧師娘來到教會時,開始教大家唱聖誕節及復活節的祝頌歌曲,此時才想到可以公開演唱,於是又練習一些較特別的歌曲,先在台中近郊各教會試演幾場,膽子壯了後,進軍到北部大城市各教會,如雙連、艋舺、大稻埕等教會,演唱時為了擔心不收門票會沒人來聽賞,定門票每張五元。沒想到五元票價的音樂欣賞會竟也吸引了不少的聽衆,座無虛席,每去教會的牧師上台時均對聽眾說:「雖是只有五元的票價,卻是值得1OO元的聽賞」。於是再鼓勵自由樂捐,大眾反應非常熱烈,場面令人感動。接著我們又到東部、南部甚至台灣一週做了多次的演唱,都很成功。我們雖不是歌星,而是一群家庭主婦,有些是上了年紀的老太太,不但要勤練國語歌曲,英文歌曲,甚至還背唸起來不看樂譜的,在當時大家雖感到吃力,但仍然滿心喜悅、快樂,因為家裡充滿了歌聲,在公開演唱時,大家都感到新奇,所以到處都非常受歡迎,社會新聞也刊了一大篇稱讚的話語。演唱所得的收入我們全部捐給中興新村教會做為建堂之費用。過後,由母親組成的合唱團如雨後春筍的設立,也是媽媽合唱團拋磚引玉的成果。 由家庭主婦來組織合唱團實在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不但可以陶治自己性情,又可娛樂大衆,利已利人。當然有時猴也會遭遇到挫折,例如,練唱不能到齊,因為有些會員不識字,他們會不想來練習,這種情形我就親自到他們的家裡去個別逐行的教唱,有些習慣遲到的,我就叫司機開車去載他們準時來練習,雖然讓我多費心神,麻煩一點,演唱時能獲大眾的讚賞,不但不覺辛苦,反而更高興,又感謝而不自覺的流下感激興奮的淚水來。 如今忠孝路教會正欣欣向榮,忠孝路女宣被稱為最有力量的女宣,這並不是我指導有方,而是大家尊敬我,和我合作,我很感激在我任內大家對我的支持,使得一切順利進行。回想五、六年前,第一次我深覺自己年事已大,沒什麼可再指導大家,於是提出辭呈,但是三十多人聯名蓋章寫挽留信給我,並派代表四、五位來舍下,在挽留信中說到,如我辭掉會長之職,就如同母雞拋棄小雞一般,這句話讓我感動萬分,現在想起來仍會感動得流淚,我相信大家都是真情流露,不會是假情假意的表示,同時也感到捨不得離開大家,於是又繼任幾年。二年前,我發現能幹的呂牧師娘正是我的最佳接棒人,我可以安心的退休了,呂牧師娘來領導大家,我雖已退休也永遠仍是女宣會員,願聽從會長的指導,希望大家也繼續和呂牧師娘合作,使忠孝路教會永遠名副其實地做各教會的模範。(本文刊登於忠孝路教會設教20週年紀念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