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經濟恐慌中得釋放】
王武聰牧師
經文:創世記12:7-20
一個人的信仰通常會經過三個階段,首先是相信接受,接著是考驗試煉,然後是信仰的復甦,這種過程就是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也不例外。創世記十二、十三章有三句話正好表明亞伯拉罕信仰的三個階段:創世記十二章5節:「往迦南去」(went forth),創世記十二章10節:「下埃及去」(went down),創世記十三章1節:「從埃及上南地去」(went up)。
亞伯拉罕接受上帝的呼召,突破内心的掙扎,滿懷信心,順服上帝的帶領來到迦南地,然而沒想到他抱著理想,上帝的應許一到夢想中的迦南地,卻馬上碰到當地經濟蕭條—那地「遭遇飢荒,因飢荒甚大」(創十二10)。來到陌生的地方,面對現實生活的問題,亞伯拉罕的信仰立刻受到非常嚴厲的考驗,而且他所面對的不僅是經濟飢荒,更是由經濟困難延伸出信仰、心理、人格、家庭…等一大堆問題。其實這也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
一、 經濟恐慌的連鎖反應
面對經濟蕭條,會帶來什麼連鎖反應呢?
-
生活壓力
「那地遭遇飢荒,因飢荒甚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裡暫居」(創十二10)。來到陌生的環境,謀生已經很不容易了,卻又碰到經濟恐慌,而且亞伯拉罕是帶著「所積蓄的財物」和「所得的人口」移居迦南(創十二5),儘管他帶著所有積蓄,但因他僕婢人口眾多(創十四14)沒有收入,只有支出,更多的積蓄也難免坐吃山空,我們可以想像亞伯拉罕面對生活壓力,內心的著急,以致他急欲尋求生存之計,管不了那麼多,就自作主張下埃及去了。
-
遠離上帝
亞伯拉罕移民迦南地的時候,上帝隨即向他顯現,並且很鄭重地告訴他「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拉罕也在那裡築壇敬拜回應上帝的帶領(創12:7)。上帝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很顯然,這句話亦隱含著告訴亞伯拉罕不能隨便離開這地。然而很不巧的,亞伯拉罕一到迦南就遇到飢荒,這時他心裡一定想上帝應許給我的不是一片迦南美地嗎?怎會是飢荒之地呢?面對現實的挫折,他或許開始懷疑他的信仰,是不是我老糊塗胡思亂想,聽錯話,信錯對象呢?想著想著,於是起初的信心失落了,當他失去對上帝的信靠之後,他就不在乎有沒有上帝了,也管不了到底是誰呼召他出來的,當然也毫無求問上帝的心志了。於是在生活壓力下最需要上帝的時候,反而將上帝擱置一旁,完全依靠自己的聰明,用世俗的方法選擇走屬世的道路。「埃及」在聖經乃是預表屬世、世俗、肉體、罪惡、偶像的世界,「下埃及」,正表示亞伯拉罕靈性低潮,遠離上帝,開始在走向屬世的世界,這完全違背了上帝呼召亞伯拉罕的原意,儘管他只是計劃暫時性的避難,然而沒求問上帝反用屬世的方法尋求保護,那不僅行不通,也不是上帝所喜悅的。難怪亞伯拉罕下埃及的決定,差點造成家破人亡、不可收拾的結局。因此,以賽亞書31章1節警告我們:「禍哉,那些下埃及求幫助的,是因仗賴馬匹,倚靠甚多的車輛,並倚靠強壯的馬兵,卻不仰望以色列的聖者,也不求問耶和華。」
今天我們隨時也都面對著充滿變數的未來,這些變數沒有一個人能有十足的把握,然而上帝應許我們「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箴三5-6)、「你不要害怕,因爲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爲我是你的上帝。」(賽四一10)願我們面對生活挑戰,最需要上帝的時候,不是遠離上帝,而是更緊緊抓住上帝。
-
心靈恐慌
亞伯拉罕自作主張下埃及,遠離上帝,失去倚靠,六神無主,很自然,他心靈充滿恐懼、焦慮,心理非常不平衡。他想以他一個外地人,一定會被當地人欺侮,於是在將近埃及時,他懇求太太說:「我知道妳是容貌俊美的婦人,埃及人看見妳必說,這是他的妻子,他們就要殺我,卻叫妳存活,求你說妳是我的妹子,使我因妳得平安,我的命也因妳存活。」(創十二11-13)這段話充份顯示,亞伯拉罕心中沒有上帝時,內心潛在的不安,他一點安全感都沒有,他擔心種族歧視,害怕被欺侮、殺害。此外,還有更可怕的事,那就是他潛意識的不安和心理的不平衡,帶來了嚴重的人格扭曲與缺陷,以致他爲求生存,自私自利,不顧親情,出賣太太,輕看上帝所設立的婚姻制度,更在外邦人面前撒謊欺騙,連累無辜,遭受指責(創十二17—19)。一個信仰上帝的人卻因沒有尊主爲大,內心恐懼不安,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以致在外邦人面前毫無見證可言。從此事件我們可看出經濟飢荒不可怕,可怕的是遠離上帝所帶來的心靈恐慌。
事實上,亞伯拉罕心靈恐慌所帶來的可怕結果也一直在我們身上發生,眼見我們的社會,許多人因著生活壓力、工作不穩,隨時有失業的不安全感,內心充滿恐懼不安,心靈受到嚴重創傷,人格精神產生問題,結果往往帶給家庭許多的困擾,甚至做出不可思議的事,內心實在爲他們感到無比的傷痛。
-
家庭破碎 亞伯拉罕爲內心恐懼做了週全的準備,然而很不幸,恐懼卻成事實,所擔心的事果真發生,「亞伯蘭到了埃及,埃及人看見那婦人極其美貌,法老的臣宰看見了他,就在法老面前誇獎他,那婦人就被帶進法老的宮去。法老因這婦人就厚待亞伯蘭,亞伯蘭得了許多牛、羊、駱駝、公驢、母驢、僕婢。」(創十二14ー16)亞伯拉罕的確因太太得「平安」興「存活」,然面「法老因這婦人就厚待亞伯蘭」這是多麼諷刺性的話,因那意味著亞伯拉罕爲獲取財物,尋得自保而寧可犧牲親情、出賣太太。試想亞伯拉罕以犧牲親情換取物質享受,他內心會有真實的平安嗎?
事實上,今天許多人面對生活需要也都多少延伸出這類的家庭問題,雖然我們不致像亞伯拉罕那麼卑鄙到犧牲太太換取財物,然而我們卻面對著許多「法老」般的搶奪與誘惑的危險。
二、經濟恐慌的解決之道
亞伯拉罕因著經濟飢荒,遠離上帝帶來了這麼多的困難危機,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呢?
-
祈求上帝的憐憫
上帝是慈愛,公義又滿有憐憫的上帝,祂不會任憑法老無知的犯罪;更不會讓亞伯拉罕沉溺物質享受中自甘墮落,在信仰危機中無法自拔;祂更憐憫撒萊失去丈夫的照顧,又將面臨被性侵的危險,於是祂爲「撒萊的緣故」出面干涉,降災於法老家,及時制止法老的行爲,也揭露了亞伯拉罕的醜聞(創十二17-20)。因著上帝的憐憫,挽回了一個經濟困難,面臨破碎邊緣的家庭。
-
回到上帝面前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創十三1-4)。亞伯拉罕因著上帝的憐憫,及時搶救撒萊,而他也及時醒悟,猶如回家的浪子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路十五18)就這樣他離開了物質享受但卻心靈飢荒的地方,結束了在埃及的一場惡夢。
亞伯拉罕不僅回到迦南,更重要的,他回到「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裡求耶和華的名。」亞伯拉罕真正的問題是遭遇困難不知求告上帝,反而遠離上帝,以致失落屬靈的祭壇,過著沒有上帝的生活,信仰及家庭都產生重大危機,內心也不得安寧。解決之道乃是回到上帝面前與祂重建親密的關係,再次來到祭壇前真實的敬拜求告祂的名,因爲惟有安穩在上帝穩固的磐石上,信心仰望交託,我們才能有真正的安全感。
的確,面對經濟壓力、混亂、飢荒所帶來的心靈恐荒,惟一的盼望與出路乃是祈求上帝的憐憫,出面干預,以及我們真實回到祂面前,緊緊的抓住祂。因祂掌管萬有,祂知道我們的處境,當我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祂爲我們預備所需要的(太六31-33)。有一首詩歌:「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神未曾應許常晴無雨,常樂無痛苦,常安無虞;神卻應許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作工得息,試煉得恩勗,危難有賴,無限的體諒,不死的愛。」求主幫助我們面對經濟壓力,心靈恐慌時,更深體會祂的慈愛憐憫與豐盛恩典。
《思考討論問題》
-
亞伯拉罕憑信心移民,到達移民之地時發生什麼事?這事對他信仰有何衝擊呢?
-
面對經濟恐慌,亞伯拉罕的抉擇是什麼?後果如何?
-
當你面對經濟危機的不安全感時,你的心境如何?如何面對呢?
-
你曾否經歷到在經濟困難時,上帝的保守與及時的開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