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悲苦轉喜樂的外配】
王武聰牧師
經文:路得記1:15-17引言:
一、 路得備受歧視排斥的身世 路得記在介紹路得時,都會貼上一個標籤:「摩押人」或「摩押女子」(路得記1:22、2:2、2:6、2:21、4:5),這稱呼很明顯有歧視、排斥、憎惡之含意。聖經記載摩押人乃是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與大女兒亂倫所生的後裔(創世記19:30-38),以色列民族以上帝選民為傲,有很強的種族優越感,本來就歧視外邦人,對摩押人的身世必然更加排斥,再加上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時,摩押王巴勒重金禮聘先知巴蘭來咒詛以色列百姓,咒詛不成用計引誘以色列人與摩押女人行淫、拜偶像,惹來上帝的忿怒(民數記22、25章),這些歷史深刻留在以色列人的腦袋裡也帶來了以色列人與摩押人之間的隔閡與憎恨。因此,當拿俄米兩個摩押媳婦要跟她回猶大地時,她很訝異他們的決定,並且想盡辦法勸阻她們,拿俄米深知在猶大地種族意識很深的社會,摩押女子要在猶大地生存下去不容易,而自己落魄到帶著外配摩押媳婦回家也是很難堪的事。 自古以來種族、民族間不同意識型常常帶著隔閡與仇恨,連以基督教信仰立國的美國都不例外。而台灣近四百年的歷史,也發生原住民與漢人,漢人與客家人之間的械鬥,國民黨政府來到台灣後,又發生228事件導致「本省人」與「外省人」很深的隔閡。感謝主,近一、二十年來,台灣族群的意識型態在台灣百姓努力下漸漸消除,如今我們又有一新的功課要為就是如何接納「外配」成為「新住民」,讓這些新住民能融入台灣社會,根據統計,台灣目前有51萬多名外配,與外配組成家庭所生的子女已有36萬多人,外配來到台灣要面對許多挑戰,有言語的問題,溝通的困難,社會的適應,還有很現實的經濟壓力,有些鄉下的外配,甚至是被視為生產、勞力的工具,要如何讓為數不少的外配感受到台灣有愛,有自由、有平等,辛苦付代價是會有結果,如何讓他們體會到台灣是值得他們認同的國家,他們不是社會的負擔,反而是台灣的祝福,這是我們今天台灣社會必須正視的課題,更是我們所有台灣住民要學習的功課。 二、 處處爲外配設想的婆婆 路得記1:8-11「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於是拿俄米與他們親嘴。他們就放聲而哭,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拿俄米說: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 什麼原因讓一個失去先生的外配願死心踏地跟隨一個既貧窮又守寡的婆婆回到有種族歧視的地方? 當拿俄米決定要回伯利恆時,她首先想到的是和她同樣命苦的兩位外配媳婦怎麼辦。一般遭遇不幸、命運坎坷,受盡創傷的人,通常都會怨天尤人、怪罪他人,心中充滿苦毒、怨恨,講話尖酸刻薄,用自己所受的傷害去傷害周圍的人,想盡辦法要抓住他所僅有的,很自然的,他會很自私自利的轄制所能掌控的人。然而,在這裡我們所看到的拿俄米並沒有這些現象,反而以同理心處心積慮處處爲與她同樣可憐的媳婦設想,她稱媳婦爲「女兒們」,視媳婦為女兒,既是女兒就不忍心看女兒與她同受苦,她主動提出要她們各回自己的娘家去,解除她們婚姻的約束,將她們交在仁慈上帝手中,祈求上帝以仁慈恩待她們,並且祝福她們各自找到對象再婚,有新的歸宿,在「新夫家中得平安」,這「平安」的意思不只是無事的渡日,更是包含健康、幸福與喜樂。 當拿俄米爲媳婦設想、禱告、祝福後,與兩媳婦親嘴離別,沒想到兩個外配媳婦竟然放聲大哭,從後來的發展,即便俄珥巴選擇回娘家,路得記的作者並沒有任何的批評,我們有十足的理由相信這是他們發自內心真情的流露,兩個外配為何有這麼動人的回應呢?這絕對不會是偶然的,顯然,平常婆婆拿俄米必定很照顧兩個媳婦,婆媳間的相處也一定很融洽,而我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拿俄米在走錯路時謙卑認罪、降服悔改在上帝面前,一肩挑起責任,在被視為咒詛、懲罰、受苦的日子,艱難的環境中,默默承受,沒有埋怨上帝也不責怪任何人,在自身難保時仍以同理、憐憫的心顧念別人,她在沮喪、挫折、困境中的信仰見證以及流露出的生命品格深深的吸引了路得,也贏得路得死心踏地的跟隨。 耶穌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7:12) 保羅說:「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拉太書6:7) 我們一生的所作所為,包括思想、言語,遲早都會以驚人的準確度回報到我們身上。在這多元的社會裡,我們很難要求別人與我們有同樣的想法,在這種情形下,求主教導我們尊重他人,學習拿俄米讓人有更多自由的空間,並且學習以恩慈對待周圍的人,如此,才能贏得別人的愛戴和尊敬。在目前不斷有外配移入的台灣社會,我們所有原住民、舊住民學習以恩慈、友善的態度接納對待新住民時,深信他們會很快融入我們的社會,對台灣這塊土地做出貢獻。 三、 真心跟隨 選擇上好福份的路得 婆婆拿俄米一心掛念媳婦的未來,苦勸他們回娘家,祝福他們找到好的歸宿,其中一位媳婦娥耳巴的確被勸醒回娘家去了,但路得卻捨不得離開婆婆,懇求婆婆不要勉強她回娘家,並且發誓宣告說:「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路得記1:16-17),這個宣告阻斷了她回家的路,也表明跟隨拿俄米的決心。一個又老又窮、孤苦伶仃的寡婦有什麼值得跟隨的呢?從路得的宣告,我們可看出吸引她的不只是拿俄米,更是拿俄米所相信的上帝,她看到的不是環境的惡劣,對自己不利的地方,而是看到「眷顧百姓、賜糧給人」的上帝在掌權,這位上帝才配得他追隨,事實上,她是選擇上好,有永恆價值的屬靈福份,我們可從她所宣告的誓言來看她的抉擇,事實,她是在選擇值得跟隨的屬靈夥伴與值得信靠的信仰對象。 在人生旅程中有值得跟隨的屬靈夥伴和值得信靠的上帝是我們一生的祝福,我們來看當路得選定屬靈夥伴和信仰對象後,她的態度如何:
路得對拿俄米所宣告的誓言,儘管這是婆媳情深所發生的肺腑之言,但也常被用在結婚的誓言,它所要表達的也是夫妻要成為屬靈的夥伴,有共同的信仰,才能同心同行、同甘共苦、彼此委身、互相認同,如此才能白首偕老。 路得在眾多困境、惡劣景況、毫無前途中,因著選對屬靈的夥伴、信仰的對象,立定心志跟隨到底,成為他一生的祝福,改變了她坎坷的命運,使得她從倍受歧視的摩押女子、外籍新娘,成為以色列歷史最偉大大衛王的曾祖母,列入耶穌的家譜。 願我們每個人在人生旅程中都能有值得跟隨、靈裡相通的屬靈夥伴,更願我們都能經歷我們所信仰的上帝是守約施慈愛、翻轉命運,值得一生信靠的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