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家庭命運的母親】
王武聰牧師
經文:路得記1:18-22引言:
一、 亂世悲情 路得記1:1-2「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裡。」 路得記一開始就描述了當時政治、社會、經濟情形,以及百姓的生活環境。 1. 政治社會混亂 當時由士師秉政,這是一個不斷發生血腥戰爭的年代,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互相爭討,以色列各支派也頻頻交戰,以色列百姓亦不斷在違抗上帝的命令,士師記最後一章最後一節:「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師21:25),可說對當時的政治社會作了最佳的總結。約書亞帶領以色列百姓進迦南,攻城掠地,並將迦南地分給十二支派,約書亞之後,以色列沒有強有力、全國性的領袖,於是上帝興起士師帶領百姓抵禦外來的侵略,並作百性的審判官,但士師的興起是因應當時某種需要而產生,任務完成,責任也完成,並且可能同一時期有好幾位不同支派的士師,而不同支派的士師,也不見得能得到十二支派全部的支持,加上各支派「日頭赤炎炎,隨人顧生命」,並且「各人任意而行」,常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導致政治混亂、社會不安、經濟蕭條、信仰腐敗、人心敗壞。 2. 國中遭遇饑荒 環境惡劣導致天災人禍、民不聊生,那麼環境是誰破壞的呢?是誰造成的呢?豈不是百姓共同的責任。從聖經中我們發現,飢荒常是上帝用來管教上帝子民的ㄧ種方式。申命記28章清楚告訴我們:「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你在城裡必蒙福,在田間也必蒙福。你身所生的,地所產的,牲畜所下的,以及牛犢、羊羔,都必蒙福。你的筐子和你的摶麵盆都必蒙福。你出也蒙福,入也蒙福。」(申28:1-6),但當我們不聽從耶和華上帝的話,不僅守遵行祂的誡命時,「你帶到田間的種子雖多,收進來的卻少,因為被蝗蟲吃了。你栽種、修理葡萄園,卻不得收葡萄,也不得喝葡萄酒,因為被蟲子吃了。你全境有橄欖樹,卻不得其油抹身,因為樹上的橄欖不熟自落了。你生兒養女,卻不算是你的,因為必被擄去。」(申28:38-40) 迦南地是以色列百姓夢寐以求流奶與蜜之地,上帝照著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賜給他們了,但為何不多久天災人禍接踵而來呢?顯然乃是心中沒有神,國中沒有王,誰也不服誰,各人任意而行,偏行己路的結果,這豈不也是今天台灣社會的景況呢? 二、 家庭悲劇 路得記1:3-5「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他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裡住了約有十年。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 在政治混亂、經濟蕭條、人心不安的社會,以利米勒為了養家餬口、安定的生活、子女的未來設想、尋找出路乃是一家之主的責任,也是愛家顧家的表現,然而從所選擇遷往之地,以及家破人亡的結果看來,以利米勒顯然是「任意而行、偏行己路」,給我們世人警惕的例子。 1. 偏行己路 遠離應許之地 「以利米勒」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我的神是我的王」,他原本住在伯利恆。「伯利恆」希伯來文是指「麵包之屋」,意指伯利恆是上帝賜福流奶與蜜、物產豐富不缺糧食的地方,以利米勒若如同他的名字,敬畏上帝、以神為王、遵行上帝的誡命、吩咐,在困境中、在飢荒的日子省思與神的關係,緊緊抓住上帝的應許,咬緊牙根堅持留在應許之地,深信經過苦難試煉,上帝必會在曠野開道路、沙漠開江河。無奈、以利未勒遇飢荒,心一急也陷入屬靈的飢荒,對上帝失去信心,將上帝排除在外,不認為上帝能幫助他,沒有尋求上帝的帶領,急著自己想辦法,於是決定遠離應許之地。這豈不也是我們常有的現象嗎? 2. 錯誤抉擇 導致家破人亡 以利米勒的錯誤不只對上帝失去信心、偏行己路,離開上帝越來越遠,更大的致命傷乃是選擇遷居到不受祝福、且被咒詛的摩押地。摩押人乃是羅得與女兒亂倫所生的後代,摩西律法嚴禁以色列百姓與之往來通婚,並規定摩押人「…不可入耶和華的會;他們的子孫,雖過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華的會。」(申23:3),因摩押人在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時不僅沒有幫助他們,甚至咒詛他們。 以利米勒因為伯利恆飢荒,為家人尋找安身立命之地,動機很好,然而所選擇的目的地卻大有問題,他顯然急著解決物質肚腹的問題,違背屬靈的原則,背離上帝的吩咐,儘管他原本只想避避風頭,暫時「寄居」摩押,然而到摩押之後竟然「定居」下來,而且一住就十年。這十年發生多大的不幸,一家二代四人,竟然死了三個男人,留下三個寡婦,其中兩人還是摩押媳婦,真慘! 路得記一開始短短前五節道出了以色列國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導致政治腐敗、社會紛亂、經濟恐慌,加上以色列百姓信仰墮落,遠離上帝所帶來的典型家庭悲劇。 三、 回轉與歸回 路得記1:6-7「他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他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於是他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 先生以利米勒做了錯誤的決定,導致家破人亡,本來是為「求生」,結果卻是「死亡」,所幸太太拿俄米在經歷人間悲劇後,醒悟回轉,歸回上帝的懷抱,不僅救了自己,更是扭轉整個家庭的命運。 拿俄米曾四度表達自己深刻體驗被上帝遺棄的痛苦:「耶和華伸手攻擊我」(得1:13)、「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得1:20、「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得1:21)、「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得1:21),拿俄米在經歷家庭悲劇之後,他認為是他所認識獨一全能的上帝遺棄他,使他命苦,嚴厲的責罰他,降災禍在他身上,然而隨著事件的進展,真相漸漸揭露。原來上帝從來沒有遺棄她,反而一直等候著她歸回阿爸父的懷抱,我們來看這過程: 1. 聽見 引起拿俄米歸鄉的念頭,改變他命運的轉捩乃是「他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這是多諷刺的事,當初他們全家是因伯利恆饑荒,缺糧而離開,如今卻因當地有糧而要返回,事情的發展並非出於偶然,也不是風水輪轉,而是「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這是出於上帝的作為。當拿俄米聽見這消息時,就如同浪子一樣醒悟過來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路加福音15:17),她想既然「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給他們」,她也是上帝的女兒,就是回去當雇工也能養活自己,年老無力工作時,也還有摩西律法對窮人的保護條例,她那沮喪絕望的心再次被點燃了。 2. 起行 「聽見」之後,隨即採取「起行」的行動才是蒙福的關鍵,多少人「心動」卻沒有「行動」,有「悔」卻沒有「改」,以致錯失機會,一無所成。事實,「聽見」要「起行」,這對拿俄米來講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想,十年前僅管伯利恆饑荒,她們全家可是「滿滿的出去」,但如今卻落得兩手「空空的回來」,不僅如此一家四口還死了三個男人,剩下孤家寡人拿俄米一人,更讓人不解的,竟然還帶回了一位不受歡迎,被視為受咒詛的摩押女子路得,我們可以想像,拿俄米那有面子去面對鄉親父老,難怪村婦七嘴八舌的問:「這不是拿俄米嗎?」所幸,拿俄米下定決心,要回伯利恆,就再也顧不了面子的問題,她坦誠承認得罪了上帝,耶和華上帝使她受苦,並接受這事實,吩咐人不要再叫她拿俄米(甜的意思),要叫她瑪拉(苦的意思)。 3. 歸回 拿俄米是帶著一生的遺憾,滿身的傷痕,心靈的創傷,無盡的羞愧,回到伯利恆,回來時也的確遭遇鄉親異樣的眼光指指點點,然而路得1:22說:「拿俄米和他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人的盡頭,是上帝的起頭,當拿俄米決定結束遠離上帝的日子,不再在外流蕩時,上帝要帶領她進入一個令她驚奇的恩典旅程。「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表明上帝以豐盛的慈愛,伸出雙手等著擁抱她,如同父親看見浪子回家,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一樣。 四、 恩典與憐憫 詩篇103:8-11「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 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他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 當拿俄米走到人生盡頭時,我們來看上帝做什麼! 在路得記中只有兩次敘述上帝直接介入人類的生活,一次是「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得1:6),儘管人類累積了許多耕作的經驗與知識,然而自古以來,人類卻也無從防止、抵擋、控制天災帶來的飢荒,難怪台灣俗語說:「人是天生地養的」,「天飼人肥滋滋,人飼人一隻骨」。因此,「賜糧給人,中止飢荒」,顯然是出於上帝憐憫的作為,因著上帝的憐憫,給拿俄米帶來了盼望。 路得記另一次記載上帝直接的介入,乃是描述在路得與波阿斯結婚後,「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得4:13) 拿俄米的兒子瑪倫與路得結婚,在摩押地住了十年,卻沒有懷孕,顯然路得是一位不孕的女子,路得記以「耶和華使她懷孕」做為結束,顯然要表達這是出於上帝恩典的作為,路得可與聖經中幾位很有名不孕的婦女撒萊、拉結、哈拿並列,這些婦女在以色列民族懷胎生子的故事都有特別的意義,表明上帝除去她們不孕的恥辱。 路得記描述了饑荒帶來恐慌的家庭悲劇,並延伸出不孕、沒有子嗣的羞辱與絕望,饑荒和無子嗣是人無能為力的問題,但當人回轉歸向上帝,盡了人應盡的本份後,上帝成就了人手所做不到的事,解決了人無法解決的問題。 路得記4:13-17「於是,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他同房。耶和華使他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因為是愛慕你的那兒婦所生的。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懷中,作他的養母。鄰舍的婦人說: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給孩子起名叫俄備得。這俄備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衛的父。」 路得記以飢荒、咒詛、死亡開場,但卻以慶生、歡笑、祝福來收場,並且使一位倍受排斥歧視的摩押女子路得成為大衛王的曾祖母,進入耶穌的家譜,拿俄米成為翻轉家庭、扭轉命運、祝福國家社會的關鍵人物,而關鍵事件乃在於拿俄米「聽見」好消息,勇於回轉「起行」、定意「歸回」上帝懷抱。 我們當中是否有自覺歹命、命苦、被棄、孤單,自認人生好像一直在受責罰、被傷害的姐妹呢?願妳聽見這信息,不要再自哀自憐躲在房間裡哭泣,勇敢起來,歸回上帝的家,阿爸父等著給你深深的擁抱。 「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路得記2:12) |